“林断山明竹隐墙”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林断山明竹隐墙”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是诗词鹧鸪天的第一句

“林断山明竹隐墙”的下一句是:乱蝉衰草小池塘

鹧鸪天

苏轼 宋朝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诗词解读

鹧鸪天翻译、赏析和诗意

【注释】: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词中所表现的 ,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 ,有高山耸入云端 ,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 ,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 ,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hè gū tiān
鹧鸪天

lín duàn shān míng zhú yǐn qiáng,
林断山明竹隐墙,
luàn chán shuāi cǎo xiǎo chí táng.
乱蝉衰草小池塘。
fān kòng bái niǎo shí shí jiàn,
翻空白鸟时时见,
zhào shuǐ hóng qú xì xì xiāng.
照水红蕖细细香。
cūn shè wài,
村舍外,
gǔ chéng páng,
古城旁,
zhàng lí xú bù zhuǎn xié yáng.
杖藜徐步转斜阳。
yīn qín zuó yè sān gēng yǔ,
殷勤昨夜三更雨,
yòu dé fú shēng yī rì liáng.
又得浮生一日凉。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