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蓑烟笠事春耕”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雨蓑烟笠事春耕”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读书》

“雨蓑烟笠事春耕”是诗词读书的最后一句

读书

陆游 宋朝

先亲爱我读书声,追慕慈颜涕每倾。

万事到前心尽嬾,一编相向眼偏明。

致君正使违初志,为己犹当毕此生。

更祝吾儿思早退,雨蓑烟笠事春耕。

诗词解读

读书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读书》

先亲爱我读书声,

追慕慈颜涕每倾。

万事到前心尽懒,

一编相向眼偏明。

致君正使违初志,

为己犹当毕此生。

更祝吾儿思早退,

雨蓑烟笠事春耕。

中文译文:

我首先亲爱地听到读书的声音,

追慕着慈颜,眼泪不禁流淌。

万事到前心都变得懒散,

只有读书,眼睛才更加明亮。

我致力于成就君主的使命,却违背了初衷,

为自己,也应该完成此生的使命。

我更希望我的儿子早日退隐,

穿上雨蓑,戴上烟笠,去从事春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深情地回忆起小时候亲爱地听到读书的声音,以及对父亲慈颜的追忆,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烦恼和困惑。他感叹万事到了前心都变得懒散,唯有读书能够使眼睛变得明亮。这表明诗人对于自己的追求和他所处时代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对于个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思考。他明白自己致力于君主的使命,但这却违背了他最初的志向。他认为即使是为了自己也应该毕其生命的使命,这表明了他对于个人奋斗和追求的坚持。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儿子的期望。他希望儿子能够早日从纷扰的世界中退隐,过上宁静的生活,从事简单的农耕劳作。这是一种对于安逸、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暗示着对于当时社会动荡的不满和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于读书的赞美、对于个人理想和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于个人追求的坚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dú shū
读书

xiān qīn ài wǒ dú shū shēng, zhuī mù cí yán tì měi qīng.
先亲爱我读书声,追慕慈颜涕每倾。
wàn shì dào qián xīn jǐn lǎn, yī biān xiāng xiàng yǎn piān míng.
万事到前心尽嬾,一编相向眼偏明。
zhì jūn zhèng shǐ wéi chū zhì, wèi jǐ yóu dāng bì cǐ shēng.
致君正使违初志,为己犹当毕此生。
gèng zhù wú ér sī zǎo tuì, yǔ suō yān lì shì chūn gēng.
更祝吾儿思早退,雨蓑烟笠事春耕。

作者信息

陆游 (共9362首诗)

南宋四大家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