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藕野泥中”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蹋藕野泥中”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
"蹋藕野泥中"平仄韵脚
拼音:tà ǒu yě ní zhōng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仄韵) 去声一送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
北池云水阔,华馆辟秋风。
独鹤元依渚,衰荷且映空。
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
素楫分曹往,金盘小径通。
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
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
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
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
严城殊未掩,清宴已知终。
何补参卿事,欢娱到薄躬。
诗词解读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翻译、赏析和诗意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郑公一同在北池秋晚欣赏景色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慨。
中文译文:
北池云水广阔,华馆迎着秋风。孤独的鹤停在水边,凋零的荷花映照在空中。采摘着寒冷的菱藻,踏踩在野生的泥土中。素色的船桨分出涟漪,金色的盘子小径通向远处。茂盛的露草碧绿欲滴,飘落的晚霞如火红。杯酒犹沾湿了官吏的衣裳,衣着华丽的钓者和喜悦的垂钓老人。异国初现美丽的菊花,故土同样有高耸的桐树。摇曳的关山牵起了思绪,留连的战功和征战的记忆。城楼仍然严防武装,宴会已经即将结束。如何能弥补中央政务,欢娱也只能到此为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北池的景色,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和过去的思考。整首诗通过描写北池的景色和其中的人物,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以景寄情”的效果。
首节描绘了北池的宏阔景象,揭示了秋风、云水、华馆等元素。孤鹤和凋零的荷花映衬出季节的变迁,营造出一幅秋意渐浓的画面。
接着,诗人写道采菱藻和蹋藕泥,以简洁的笔触展现了采摘和行走的情景,增加了写实感。
后部分描述了金盘小径、露草和晚旗,以及不同人群的画面。官吏们的衣袂沾湿于酒杯,与喜悦的钓者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人生境遇的鲜明对比。
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异国初现的菊花和故土上的高桐都唤起了诗人对远方和故乡的思念。摇曳的关山牵引着他的情感,战争的回忆与城楼的严防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诗人对自己的职责和人生的欢愉进行了思考,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北池的景色,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过去和未来的深刻感慨,呈现出一幅充满哲理、情感和画面感的诗歌作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