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不过一瓢”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饮不过一瓢”出自宋朝诗人黄庭坚的《写真自赞五首》

“饮不过一瓢”是诗词写真自赞五首的第一句

“饮不过一瓢”的下一句是:食不过一箪

"饮不过一瓢"平仄韵脚

拼音:yǐn bù guò yī piáo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写真自赞五首

黄庭坚 宋朝

饮不过一瓢,食不过一箪,田夫亦不改其乐,而夫子不谓之能贤,何也。

颜渊当首出万物,而奉以四海九州,而享之若是,故曰人不堪其忧。

若余之於山泽,鱼在深藻。

鹿得丰草,伊其野性则然。

盖非抱陆沈之屈,怀迷邦之宝。

既不能诗成无色之画,画出无声之诗。

又白首而不闻道,则奚取於似摩诘为。

若乃登山临水,喜见清扬,岂以优孟为孙叔敖,虎贲似蔡中郎者耶。

诗词解读

写真自赞五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写真自赞五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饮不过一瓢,食不过一箪,

虽然只喝一瓢酒,只吃一箪饭,

田夫却不改变他们的快乐,

而夫子却不称赞他们为贤人,为什么呢?

因为颜渊是万物的首领,

他供奉四海九州,

并享受其中的美好,所以说人们无法承受他的忧愁。

如果说对于山泽而言,鱼儿在深藻中,

鹿能得到丰美的草,它们的野性就会如此。

并非是因为抱有陆沉之屈服,

怀揣着迷失的国家之宝。

既然不能将诗创作成无色的画卷,

将画绘制成无声的诗篇。

年老却不听闻道义的声音,

那又如何能与摩诘相似呢?

如果我们登上山巅,俯瞰江水,

欣喜地看到清澈而翔实的景象,

难道能将优孟与孙叔敖相提并论,

将虎贲与蔡中郎相比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庭坚对于人生境遇和人物评价的思考。黄庭坚通过自我赞美的方式,反思了社会对于贤人和普通人的评价标准。他认为,田夫虽然饮食简单,但依然能够保持快乐;而夫子却不称赞他们,这引发了黄庭坚的思考。他进一步比较了自然界中的鱼和鹿,认为它们在山泽中得到滋养后,仍然保持了本性的优美。接着,他抱怨自己无法将诗创作成画的形式,也无法将画表达成诗的形式,并自嘲道自己年老却无法领悟道义。最后,他以登山、观水的情景作为结尾,质疑了社会对于优秀人物和平凡人物的评价和认知。

这首诗通过对人生和社会评价标准的反思,表达了黄庭坚对于人性、自然和艺术的独特见解。他以简洁的语言,巧妙地揭示了对于社会评价标准的质疑,并借自然和艺术的对比,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人物评价的思考。整首诗词充满了思辨和哲理意味,展现了黄庭坚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黄庭坚 (共2393首诗)

苏黄,宋四家,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