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愁明月尽”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不愁明月尽”出自唐朝诗人宋之问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宋之问 唐朝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诗词解读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翻译、赏析和诗意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是宋之问在唐代时所写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时节在昆明池举行的盛大聚会,气氛欢快而快乐。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春天愉快的时光,昆明池的会议开始。

微波荡漾,帐殿敞开。

船只仰着石鲸,凌空而过;

木筏拂过斗牛,又绕回去。

昆明池的草木已经凋零,

而柳树仍然笼罩在暗影中等待春天的到来。

大象在波浪中沐浴,

而烧毁的痕迹指示着一场灾难之后的平静。

高唱周文之乐,歌颂汉武之才。

不用担心明月的消失,因为它的代替品夜珠已经到来。

这首诗词展示了一个春天的场景,描绘了昆明池的景色和春天的氛围。通过描绘昆明池的壮丽景色,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诗中还表达了对文化传统和历史名人的赞美,以及对夜晚和暗影中的美好事物的期盼。整首诗意既欢乐又富有哲理,传递出对自然和人文的赞美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对比等,使诗词更具艺术感和情感共鸣。通过运用这些手法,诗人成功地绘制了一个充满情感和美好景色的图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宋之问 (共182首诗)

沈宋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