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先春鶗鴂鸣”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只恐先春鶗鴂鸣”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和致仕张郎中春昼》

“只恐先春鶗鴂鸣”是诗词和致仕张郎中春昼的最后一句

"只恐先春鶗鴂鸣"平仄韵脚

拼音:zhǐ kǒng xiān chūn tí jué míng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和致仕张郎中春昼

苏轼 宋朝

投绂归来万事轻,消磨未尽只风情。

旧因莼菜求长假,新为杨枝作短行。

不祷自安缘寿骨,苦藏难没是诗名。

浅斟杯酒红生颊,细琢歌词稳称声。

蜗壳殳卜居心自放,蝇头写字眼能明。

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

跪履数従圯下老,逸书闲问济南生。

东风屈指无多日,只恐先春鶗鴂鸣。

诗词解读

和致仕张郎中春昼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致仕张郎中春昼》是苏轼的一首诗词,写于宋代。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轼致仕后的闲适生活和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投绂归来万事轻,

消磨未尽只风情。

旧因莼菜求长假,

新为杨枝作短行。

不祷自安缘寿骨,

苦藏难没是诗名。

浅斟杯酒红生颊,

细琢歌词稳称声。

蜗壳殳卜居心自放,

蝇头写字眼能明。

盛衰阅过君应笑,

宠辱年来我亦平。

跪履数従圯下老,

逸书闲问济南生。

东风屈指无多日,

只恐先春鶗鴂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致仕后的心境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苏轼将致仕归来比作脱下官帽,感受到了万事轻松自在的心情。他说自己的才华尚未消磨殆尽,只是表现出了一种风情。他曾因为渴望休息而以采摘莼菜为借口请假,而现在他则以写杨柳枝的短诗为乐。他不需要祈祷得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是与他的寿命和骨骼有关的,而他真正的安宁来自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苦乐藏于诗中,难以完全被人理解。他轻轻地品尝着酒,红润的颊色展示出他的愉悦,细心雕琢的歌词稳定地传达着声音。他将自己比作一个居住在蜗壳中的卜卦师,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内心局限,他用细微的字眼来表达深刻的意义。他经历过盛衰的变迁,看透了世间的荣辱,他说君主应该对这些事情微笑,而他自己多年来也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他曾经跪拜过许多长者,向他们学习,他现在变得年老,不再向人们跪拜,而是自由自在地写下自己的思考。他以逸书的方式,闲散地询问济南的生活。他感受到春天的脚步临近,但他担心在春天来临之前,先听到了鶗鴂(一种鸟类)的歌声,暗示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致仕后的闲适生活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他以自由自在的心态,享受着写诗的乐趣,并表达出对世事的淡然态度。他用细腻的字眼和婉转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时光流逝的忧虑。整首诗词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苏《和致仕张郎中春昼》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脱去官袍回家归,

万事轻松不再追。

过去因莼菜请假长,

如今为杨枝写短诗。

无需祈祷自我安宁,

苦难蕴藏诗名声。

微醺杯酒红晕脸,

细磨歌词字音鲜。

像蜗壳般放心自在,

简单文字意义明。

人生荣辱已尽览,

你应嘲笑,我平淡。

曾跪拜老者多次学,

闲时书信问济南生。

东风不久即将来,

只怕早春鶗鴂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退休后的生活情景和对诗歌创作的态度。苏轼脱去官袍回家,感受到万事变得轻松,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过去,他因为想要休息,以采摘莼菜为由请长假;而现在,他为了写一首关于杨柳枝的短诗而兴奋。他不需要祈祷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因为这与他的寿命和骨骼有关;而他真正的安宁来自于他苦难的经历,这是他作诗的基础,但很难被完全理解。他轻轻地品味着杯中的酒,红晕的面颊表达出他的快乐,他细致地琢磨着歌词,稳定地吟唱出动听的声音。他自比为一个放在蜗壳里的卜卦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心胸狭窄,他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达深刻的意义。他已经经历了人生的盛衰荣辱,看透了这些,因此他建议君主应该嘲笑这些事情,而他自己多年来也保持着平淡的心态。他曾多次跪拜长者,向他们学习,但现在他已经年老,不再跪拜,而是自由自在地询问济南的生活。他感受到东风不久即将到来,但他担心在春天之前,先听到早春的鶗鴂鸣声,暗示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退休后宁静自在的生活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他以宽容的心态享受写诗的乐趣,表达了对人生的淡然态度和对时光流逝的忧虑。他用细腻的词句和巧妙的语言,抒发了内心的感受。整首诗词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诗意和才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