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是天孙新与巧”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应是天孙新与巧”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应是天孙新与巧”的下一句是:剪恨裁愁句好

清平乐

辛弃疾 宋朝

清词索笑。

莫厌银杯小。

应是天孙新与巧。

剪恨裁愁句好。

有人梦断关河。

小窗日饮亡何。

想见重帘不卷,泪痕滴尽湘娥。

诗词解读

清平乐翻译、赏析和诗意

《清平乐》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词。以下是该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清平乐

清脆的词调带来欢愉的笑声。不要厌弃那只小银杯。这是来自天上的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剪下了令人痛心和忧愁的词句,做成了美好的词曲。有人的梦被打破,与关河的联系断裂。小窗户里的阳光照着空无一物。想见到那重重的帘幕没有被卷起,泪痕已经滴尽了湘娥的脸颊。

诗意和赏析:

《清平乐》以清新明快的词调表达了作者对纷扰世事的厌倦,以及对美好、宁静生活的向往。词的开头以快乐的氛围展开,表达了欢乐的情绪和轻松的心境。作者把银杯比喻为心灵的容器,提醒人们不要轻视琐碎的快乐,就像不要厌弃那只小银杯一样。接着,作者将清平乐与天孙相联系,天孙指的是传说中天上的聪明伶俐的孩子,暗示了词曲的灵动和美好。辛弃疾以剪恨裁愁的手法,将痛苦和忧愁的情感剪裁成美好的词句,展现出他在写作中的才智和技巧。

接下来的几句表达了作者对梦想破灭的感受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有人的梦被打破,与关河的联系断裂,暗示了人们的梦想和追求常常会受到现实的阻碍和破坏。小窗户里的阳光倒映出一片空虚和寂寞,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最后两句词以湘娥为象征,描绘了泪痕滴尽的情景。重帘未被卷起,泪痕已经滴尽了湘娥的脸颊,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却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悲伤。整首词通过对欢乐、痛苦和遗憾的描绘,展示了作者矛盾的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现实世界所带来的种种困扰和挫折。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qīng píng lè
清平乐

qīng cí suǒ xiào.
清词索笑。
mò yàn yín bēi xiǎo.
莫厌银杯小。
yìng shì tiān sūn xīn yǔ qiǎo.
应是天孙新与巧。
jiǎn hèn cái chóu jù hǎo.
剪恨裁愁句好。
yǒu rén mèng duàn guān hé.
有人梦断关河。
xiǎo chuāng rì yǐn wáng hé.
小窗日饮亡何。
xiǎng jiàn zhòng lián bù juǎn, lèi hén dī jǐn xiāng é.
想见重帘不卷,泪痕滴尽湘娥。

作者信息

辛弃疾 (共816首诗)

苏辛,济南二安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