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马檐间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阵马檐间铁”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贺新郎》

“阵马檐间铁”的上一句是:听铮铮

“阵马檐间铁”的下一句是:南共北

"阵马檐间铁"平仄韵脚

拼音:zhèn mǎ yán jiān tiě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九屑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贺新郎

辛弃疾 宋朝

细把君诗说。

怅馀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诗词解读

贺新郎翻译、赏析和诗意

《贺新郎·细把君诗说》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详细地述说君子的诗作,遗憾的余音如钧天浩荡,洞庭湖的波澜纷扰。千尺高的阴崖上尘埃无法到达,只有层层冰雪积压。初次见到时,感到寒气直透毛发。自古以来,佳人多有悲惨的命运,对于古往今来,只有一片伤心的月光。金屋冷落,夜晚调弦琴。离开天尺五君的家宅,看着虚空中鱼龙悲惨,风云变幻。期待着衣冠华丽的神州大路,白天消逝战争的残骸。叹息夷甫和其他清高之士。午夜时分狂歌悲凉的风起,听到铮铮之声,战马在屋檐间奔腾。南方与北方,正在分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抒发了对时代动荡、战乱频发的深切忧虑和对古代文人的赞颂。

诗的开头,以余音如钧天、洞庭湖的胶葛来形容作者对君子诗作的详细赞美。接着,通过描绘高山峻岭的阴崖和冰雪积压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佳人命运的惋惜和对古代文人的同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金屋冷落、夜晚调弦琴的形象,表达了对贵族阶层的不满和对战乱时代的思考。他对衣冠浮华的神州大路怀有期待,同时也感叹夷甫等清高之士的境遇。

诗的结尾,以午夜狂歌和铮铮之声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怒和对分裂局势的忧虑。南方与北方的分裂象征着国家的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

整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和富有情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困境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古代文人的钦佩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辛弃疾 (共816首诗)

苏辛,济南二安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