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不清凉”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何处不清凉”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

“何处不清凉”是诗词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的最后一句

"何处不清凉"平仄韵脚

拼音:hé chǔ bù qīng liáng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

苏轼 宋朝

嫋嫋风蒲乱,猗猗水荇长。

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

得意诗酒杜,终身鱼稻乡。

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

诗词解读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解析和赏析。

中文译文:

嫋嫋风蒲乱,猗猗水荇长。

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

得意诗酒杜,终身鱼稻乡。

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

诗意解析:

这首诗以描绘乘船经过贾收水阁的景色为主题。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清凉的追求。

赏析:

首先,诗中描绘了风蒲和水荇的景象。风蒲是指蒲草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水荇则是指水中生长的草类植物,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接着,诗人描述了小船浮在绿色的鸭脚草上,大杓(指荷叶)上泻下的是鹅黄色的水花。这里的颜色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地展现了水上的景色。

然后,苏轼表达了他对诗歌和美酒的喜爱,将它们置于自己一生所热爱的渔耕之乡。这表明了他对宁静、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他认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境愉悦,就能感受到清凉和快乐。

整首诗情景交融,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田园景色,展示了苏轼对自然之美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简练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愉悦,诗歌中蕴含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