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将红豆寄无聊”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那将红豆寄无聊”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

"那将红豆寄无聊"平仄韵脚

拼音:nà jiāng hóng dòu jì wú liáo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朝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鱼湿轻绡,那将红豆寄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

诗词解读

浣溪沙翻译、赏析和诗意

《浣溪沙》是清代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莲漏三声烛半条,

杏花微鱼湿轻绡,

那将红豆寄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

归期安得信如潮,

离魂入夜倩谁招?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思念的情感。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和隐喻,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归期的期盼,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离愁别绪。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纳兰性德擅长的婉约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夜的景色,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交织在一起。下面对每个句子进行详细解析:

莲漏三声烛半条,

这句描绘了夜晚的时光流逝,莲花形状的漏斗倒计时三声,烛光已经烧到了一半。这一景象不仅仅展示了时间的流转,还暗示了离别的悲伤。

杏花微鱼湿轻绡,

这句通过描写杏花细腻的花瓣和微弱的湿气,以及轻薄的织物,表达了春夜的柔和氛围。这里的杏花和湿轻绡都是婉约诗中常用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柔情与离愁。

那将红豆寄无聊?

红豆寄人是古代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这句诗中的红豆象征着爱情。作者在离别之际,感叹红豆寄人是否会带来寂寞和无聊。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思念之情。

春色已看浓似酒,

这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如酒一般浓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痴迷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同时,与前文的离别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归期安得信如潮,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归期的渴望和对重逢的期待。作者希望能够收到对方频繁而真诚的信件,就像潮水一样,不断涌来。

离魂入夜倩谁招?

最后一句诗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离别之夜,作者的离魂归于夜晚,孤寂无依。这句诗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寻找安慰和依靠的渴望。

总体而言,纳兰性德在《浣溪沙》这首诗词中通过精心描绘的景象和隐喻,表达了对爱情和离别的深情思绪。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婉约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对重逢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离愁别绪的抒发。这首诗词以其深情、细腻的描写和婉约的情感表达,展示了纳兰性德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世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纳兰性德 (共186首诗)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