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平秋日光”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白马湖平秋日光”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相和歌辞·采菱行》

"白马湖平秋日光"平仄韵脚

拼音:bái mǎ hú píng qiū rì guāng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和歌辞·采菱行

刘禹锡 唐朝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

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

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绿岸扣舷归。

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

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诗词解读

相和歌辞·采菱行翻译、赏析和诗意

中文译文: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

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

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绿岸扣舷归。

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

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乘船采菱的情景。湖泊平静,秋日阳光明媚,紫色的菱花像彩凤一样在湖上飞舞。船上的女子欢声笑语,尽情采摘着菱花,不顾身旁的马上男子。她们争相采菱,划船的桨声破开轻浪。她们长发飘荡,袖口飘动,钗影闪烁。她们笑着话语,扣舷归船。回到岸上,衣袂上挂满了采菱时拂过的浮萍。沿街的竹楼上,有许多的过路客。她们拿着酒杯,夜晚经过这里,醉醺醺地踏上大堤唱歌。在屈原的祠庙下,沅江的水面上,月亮映照着寒波上升起的白烟。这里传来一曲南音,长安城北望去有三千里。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采菱行的场景。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湖泊、菱花和船上的女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感受到了春光明媚的气息和欢快的氛围。同时,通过描述女子们的动作、笑语和唱歌等细节,展现了她们自由自在、快乐开怀的状态。最后,诗中还穿插了长安北望的景象,给人一种遥远而辽阔的感受。

整首诗字字珠玑,形容语言优美,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采菱行的欢乐与活力。同时,诗中还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的交融,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由自在、快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共723首诗)

刘白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