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千仞无依倚”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壁立千仞无依倚”出自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观世音赞六首》

观世音赞六首

黄庭坚 宋朝

圣慈悲愿观自在,海岸孤绝补陀岩。

贯花缨络普庄严,度生如幻现微笑。

有一众生起圆觉,即现三十二应身。

壁立千仞无依倚,住空还以自念力。

诗词解读

观世音赞六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观世音赞六首》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圣慈悲愿观自在,

愿观自在的圣慈悲,

海岸孤绝补陀岩。

独立于海岸的孤岩。

贯花缨络普庄严,

贯穿花缨的络缤纷庄严,

度生如幻现微笑。

度化众生如幻现微笑。

有一众生起圆觉,

其中有一众生觉悟圆满,

即现三十二应身。

即刻显现三十二相好身。

壁立千仞无依倚,

威立千仞无倚靠,

住空还以自念力。

却在虚空中依然自持念力。

诗意:

这首诗以佛教观世音菩萨为主题,表达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愿望和神圣形象。诗中描绘了观世音菩萨独立于海岸的孤岩上,神圣而庄严地贯穿着花缨,微笑着度化众生。其中一个众生通过觉悟达到了圆满,在即刻间显现出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相好身。诗中还描绘了观世音菩萨壁立千仞,没有任何倚靠,却能在虚空中依然自持念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观世音菩萨形象和功德的描绘,表达了佛教中慈悲观世音菩萨的伟大和无限力量。诗人黄庭坚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将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和慈悲愿望深入人心地展现出来。诗中使用了一些佛教的特定词汇,如观自在、度生如幻、三十二应身等,展示了佛教思想对诗人的影响和启发。整首诗意境高远,描绘了观世音菩萨的超凡形象和无边慈悲,给人以宁静、慰藉和启迪。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黄庭坚 (共2393首诗)

苏黄,宋四家,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