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虎不食子”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饿虎不食子”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吊比干墓》

"饿虎不食子"平仄韵脚

拼音:è hǔ bù shí zi

平仄:仄仄仄平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吊比干墓

孟郊 唐朝

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

乾刚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有骨不为土,应作直木根。

今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

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

诗词解读

吊比干墓翻译、赏析和诗意

《吊比干墓》是唐代孟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

乾刚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有骨不为土,应作直木根。

今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

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

诗意:

这首诗词是孟郊吊唁古代传奇人物比干的墓志铭。比干是殷商时期的贤臣,他忠诚正直,却因为坚持原则而被殷辛帝所杀。孟郊通过吊古墓的方式表达了对比干的敬意,并借此抒发了对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的不满和对忠诚正直的推崇。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首先,诗人对当时权力的追逐和争夺表示厌恶,认为执掌天下并不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接着,他指出乾刚(指比干)一旦被杀害,贤者和愚者就无法区分,因为忠诚和智慧已经失去了区别的意义。诗人进一步指出,奉承和阿谀奉承的人得到福报,而忠诚和正直的人却为此付出代价。他用"饿虎不食子"的比喻说明忠诚者不被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冤死者的哀悼,指出他们的冤魂无法得到安宁,没有葬身之地。他呼吁有骨气的人应该像直木一样坚定立场,不为权势所动摇。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比干的敬意,他来到比干的墓前,下马吊唁,默默思考君臣之间的关系,认为君道应该是无法被人们轻易评判的。

整首诗词通过对古代传奇人物比干的吊念,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赞颂了忠诚正直的品质。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担忧。这首诗词通过对比干的吊念,呼唤人们应该珍视忠诚和正直的品质,对社会的黑暗现象提出质疑,展现了诗人的独立思考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孟郊 (共384首诗)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