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虎不食子”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饿虎不食子”出自唐朝诗人聂夷中的《过比干墓》

“饿虎不食子”的上一句是:忠作丧己源

“饿虎不食子”的下一句是:人无骨肉恩

"饿虎不食子"平仄韵脚

拼音:è hǔ bù shí zi

平仄:仄仄仄平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过比干墓

聂夷中 唐朝

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

乾纲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佞是福身本,忠作丧己源。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腐骨不为土,应作石木根。

余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

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

诗词解读

过比干墓翻译、赏析和诗意

《过比干墓》是唐代聂夷中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唐代时期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时政和社会道德的思考和忧虑。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天下属于殷辛帝君,他却厌倦了被人尊崇的生活。

纲纪已经破裂,贤愚之间没有了区别。

奸佞却成了身份的象征,而忠诚却成了自毁的根源。

饿虎不会吃自己的子女,人却无法理解亲情。

阳光没有照进地下,埋葬的魂魄因冤死而苦苦哀嚎。

腐烂的尸骨没有化为土壤,却成了石头和木头的源泉。

我来到这个地方,下马祭拜这座墓。

静静地思量君臣之间的关系,却无人敢谈论正道。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忧虑。殷辛帝尽管统治天下,却对这种权力厌倦,体现了他对权力的洞察。纲纪破裂,贤愚不分,反映了社会风气的低下和道德沦丧。作者对奸佞得势、忠诚无用的现实感到痛心和失望。他用饿虎不食子来比喻人与自己骨肉亲情的疏离,反映了人性的冷漠和丧失。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冤屈。腐骨不为土,应作石木根,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和对道德观念的质疑。最后,作者通过祭拜比干墓,呼唤人们对君臣关系的思考和对道德的讨论,显示出他对社会的期望和希望。整首诗词以质朴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对时政和社会现象的忧虑和思考,展示了对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关注和呼唤。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聂夷中 (共28首诗)

聂夷中[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故不提)。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