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簇淮阴市”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簇簇淮阴市”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淮阴行五首》

“簇簇淮阴市”是诗词淮阴行五首的第一句

“簇簇淮阴市”的下一句是:竹楼缘岸上

淮阴行五首

刘禹锡 唐朝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

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今日转船头,金乌指西北。

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船头大铜镮,摩挲光阵阵。

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隔浦望行船,头昂尾幰幰。

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

诗词解读

淮阴行五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淮阴行五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淮阴市的船上观景的情景,表达了对美景和旅途的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

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今日转船头,金乌指西北。

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船头大铜镮,摩挲光阵阵。

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隔浦望行船,头昂尾幰幰。

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

中文译文:

聚集的淮阴市,竹楼沿岸而立。

美好的阳光升起,乌鸦飞过惊动船身。

今天转动船头,金乌指向西北。

烟波与春草,千里间色彩相同。

船头的大铜铃,发出清脆的声音。

早早地带来了风,沙头一眼就能辨认。

令人羡慕的是什么?羡慕郎船尾的燕子。

它们沾着泥土在樯竿上筑巢,一夜不离不弃。

隔着浦口望着行驶的船,头抬得高高的,尾部轻轻摆动。

可惜傍晚时分,清淮的春浪变得柔软起来。

诗意和赏析:

《淮阴行五首》以描写淮阴市的船上景色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旅途中美景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诗中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了淮阴市的繁华景象,描绘了阳光、乌鸦和烟波春草等元素,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视觉感受之中。

诗人通过船头的大铜铃、摇动的船尾燕子等细节描写,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性和艺术感。船头的大铜铃摩挲发出阵阵光芒,既使得船行更为安全,也为整个船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船尾的燕子衔着泥土在船身樯竿上筑巢,表达了燕子对家园的眷恋和船上旅人对归途的期盼。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旅途的遗憾,当晚上来临时,清淮的春浪变得柔软,意味着船行进入了夜晚,也暗示了旅途的不可逆转和时光的流逝。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旅途中,使人感受到旅行的美丽和短暂的同时,也唤起了对家园和归途的思念和珍惜之情。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展示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细腻的艺术触觉和对自然景色的敏感洞察力,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共723首诗)

刘白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