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饮马长城窟”出自宋朝诗人汪元量的《长城外》

"饮马长城窟"平仄韵脚

拼音:yìn mǎ cháng chéng kū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六月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长城外

汪元量 宋朝

饮马长城窟,马繁水枯竭。

水竭将奈何,马嘶不肯歇。

君看长城中,尽是骷髅骨。

骷髅几千年,犹且未灭没。

空衔千年冤,此冤何时雪。

祖龙去已远,长城久迸裂。

叹息此骷髅,夜夜泣秋月。

诗词解读

长城外翻译、赏析和诗意

《长城外》是宋代作家汪元量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城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沦亡和百姓苦难的忧愤之情。

诗词中的第一句“饮马长城窟,马繁水枯竭”描绘了长城外的景象,长城内的水源干涸,无法供马匹们饮水,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接着,“水竭将奈何,马嘶不肯歇”,形象地描绘了马匹们对于饥渴的抗争,它们不愿意停下脚步,不肯休息,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几句“君看长城中,尽是骷髅骨。骷髅几千年,犹且未灭没”揭示了长城内的惨状,满目疮痍,遍地都是骷髅骨。这些骷髅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它们的存在并没有被抹灭,暗示了历史的沉重和悲愤。

然后,“空衔千年冤,此冤何时雪”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遭受的冤屈的呼吁,希望这些历史上的冤枉之事能够得到昭雪。接着,“祖龙去已远,长城久迸裂”描述了祖龙(指祖先)的离去已经很久,并且长城也已经多次破损,这种情景更加强化了国家的衰败和危机感。

最后两句“叹息此骷髅,夜夜泣秋月”通过描写作者为长城内的骷髅而感到叹息,每个夜晚都伴随着秋月的哭泣,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忧伤之情。

整首诗词以凄凉的景象揭示了长城外的困境和国家的衰败,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关怀。同时,通过描绘长城内的骷髅和长城的衰败,诗中透露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社会关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汪元量 (共639首诗)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咸淳(1265年~1274年)进士。南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元军下临安,随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后。时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狱中,汪元量不顾个人安危,常去探望,两人以诗唱和,互相激励,结下了深厚情谊。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许可,出家为道士,离开大都还江南,暗中结交抗元志士,在浙、赣一带鼓动反元,图谋恢复宋室江山。与民族志士谢翱来往甚密。谢翱曾作《续操琴·哀江南》,歌颂其抗元活动。晚年退居杭州,为道士以终。

汪元量在诗歌的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其诗大多为记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而作,在后世有“宋亡之诗史”之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据以征信。”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