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铁锁沉江底”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千寻铁锁沉江底”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唐朝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词解读

西塞山怀古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西塞山怀古》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中文译文:

西晋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意和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文人刘禹锡的作品,通过对西晋时期的历史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往事的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西晋时期的益州地区,形容当时楼船在江上行进,展现了当时的繁荣景象。然而,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金陵王的气势黯然收敛,可能是指金陵王刘义隆的兴起和衰落,暗示了时光的无情和王朝的更替。

接着,诗中描绘了江底沉睡的千寻铁锁和从石头中升起的降幡。这是对当时战乱频繁、江山易主的景象的暗示。铁锁沉江底暗示了历史的沉淀和往事的尘封,而降幡出石头则可能象征着新的政权崛起。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人世沧桑和对往事的伤感。作者说人世几回伤往事,意味着历史的更迭给人们带来了多次的伤痛和离别。山形依旧枕江流,说明尽管时光更迭,山川依旧,江水依然流淌,暗示了历史的延续性和人类的渺小。

最后两句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的归属感和秋天的寂寥。今逢四海为家日,意味着作者在如今的时代,四方的土地都成为了他的家园,感叹人的归属感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地域。故垒萧萧芦荻秋,描绘了故园的凄凉景象,萧瑟的芦苇和荻花在秋天中摇曳,表达了离别和岁月的流转。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表达了对往事的思念和对归属感的思考。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唐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历史的关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共723首诗)

刘白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