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由睹雄略”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无由睹雄略”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杜甫 唐朝

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

壮夫思感决,哀诏惜精灵。

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

铦锋行惬顺,猛噬失蹻腾。

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

横行沙漠外,神速至今称。

哀挽青门去,新阡绛水遥。

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

部曲精仍锐,匈奴气不骄。

无由睹雄略,大树日萧萧。

诗词解读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挽歌,表达了对武卫将军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国家战事和英勇将士的思念。这首诗共有三首,全文分述了将军的战功、才华以及将军离世后的情景。

诗词中文译文:

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

壮夫思感决,哀诏惜精灵。

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

铦锋行惬顺,猛噬失蹻腾。

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

横行沙漠外,神速至今称。

哀挽青门去,新阡绛水遥。

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

部曲精仍锐,匈奴气不骄。

无由睹雄略,大树日萧萧。

诗意和赏析:

杜甫以深沉的情感写下了对故武卫将军的挽歌。诗中,他描绘了将军严谨警戒的夜晚,表现出将军对国家的忠诚和警惕。将军的离世让壮士们感到悲伤,对他的思念如江河般汹涌。哀痛的诏书也折射出人们对将军英灵的怀念之情。

诗中提到了王者今无战,指出了当时国家已经没有战事,没有了王者的斗争,而壮士们却已经安详地安放在了铭牌之上,表现了将军壮志未酬的遗憾。这种对英勇将士的怀念也呼应了整个诗的主题。

诗中通过"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等描写,展现了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和技艺。"铦锋行惬顺,猛噬失蹻腾"则表达了将军的坚韧和果敢。诗中也提到了黄河的冰封,暗示了将军的死去与自然界的冰寒相映成趣,增强了哀悼的氛围。

在最后一部分,诗人描述了将军的去世对人们和自然界产生的影响。路人纷纷在雨中哭泣,天意也随风飘扬,表现出人们的伤感和将军的英名仍在世间传颂。将军的部曲仍然保持着锐气,匈奴虽然气势不再骄傲,但国家的力量依然雄厚。最后,诗人以"无由睹雄略,大树日萧萧"作结,以"大树日萧萧"形容将军的离世,道出了将军伟大事业的萧条和结束,也更加突出了他的伟业和影响。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深切的哀思表达了杜甫对故武卫将军的哀悼和怀念,通过描绘将军的英勇、才华以及对国家的贡献,展示了将军的伟大和影响,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壮士、国家的情感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