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不观迹”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观心不观迹”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咏怀》

“观心不观迹”的上一句是:所以见道人

“观心不观迹”是诗词咏怀的最后一句

咏怀

白居易 唐朝

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

自觉不如今,人言不如昔。

昔虽居近密,终日多忧惕。

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

今虽在疏远,竟岁无牵役。

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

事有得而失,物有损而益。

所以见道人,观心不观迹。

诗词解读

咏怀翻译、赏析和诗意

《咏怀》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昔日我曾是凤阁郎,如今身居二千石。

自觉不如今日境遇,人们评说也不如从前。

过去虽然身居高位,却终日忧心忡忡。

有诗不敢吟咏,有酒不敢畅饮。

如今虽然身处疏远之地,却一年四季无所牵绊。

吃饱后坐整天,长歌醉眠至深夜。

人的一生百年之中,时间飞逝如过眼烟云。

首先要求身体安康宁静,其次才是内心欢乐舒适。

在遭遇得失之事时,要看淡外物而注视内心。

这是我见过的有智慧之人,关注内心而非外表。

诗意和赏析:

《咏怀》这首诗词表达了白居易的个人感慨和哲思。诗中首先通过对自己过去和现在身份的对比,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对过去的怀念。他在过去虽然身居高位,却终日忧心忡忡,无法尽情吟咏诗词或畅饮美酒。而如今,虽然身处较为疏远的职位,却享受着自由和无牵绊的生活,能够尽情地吃饱、长歌和醉卧。通过这种对比,白居易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白居易提出了人生的观念和生活哲学。他认为人的一生百年短暂,时间如流水般飞逝。因此,他主张首先追求身体的安康和内心的宁静,将个人的幸福和舒适放在首位。对于外在的得失和物质的损益,他认为应该看淡,重视内心的观察和修炼。他认为真正智慧的人应该注重内心的成长和修养,而非只关注外在的表象。

整首诗以自我反思和感慨为主题,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和内心修养的向往。这首诗词深邃而富有哲理,展示了白居易的思想境界和独特的人生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共2741首诗)

元白,刘白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