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风动地”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岁暮风动地”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风雪中作》

“岁暮风动地”是诗词风雪中作的第一句

“岁暮风动地”的下一句是:夜寒雪连天

"岁暮风动地"平仄韵脚

拼音:suì mù fēng dòng dì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风雪中作

白居易 唐朝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诗词解读

风雪中作翻译、赏析和诗意

《风雪中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风雪中作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诗词的中文译文:

风雪中创作

岁暮时节风动地,夜晚寒冷雪纷飞。

老夫何处居住宿,温暖的帐篷和火炉前。

两层厚重的褐色锦被,一只带有花朵的毡毯。

粥熟了却叫不醒我,太阳升起时我安稳地睡眠。

此刻心与身,无牵挂之事。

用这样的心态度过风雪,已有六年时光。

突然想起远行的客人,再次想起早朝的士人。

践踏冻土在夜晚旅行,寒冷中未明便起身。

心灵是身体的君主,身体是心灵的臣子。

无法使身体自由,皆由心灵所驱使。

我心已经知足,我身体自在安稳。

言语和形骸都存在于我心中,我应该不辜负它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岁末寒冷、风雪交加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的宁静与满足。

诗人描述了自己年老的身体,在寒冷的夜晚找到了温暖的住所,享受着舒适的生活,他的心与身体没有被琐事所牵扯,过着宁静的生活已经有六年了。然而,他忽然想起远方的旅行者和那些早起的士人,在诗人的思绪中,他们不得不在寒冷中行走,尽管寒冷仍未散去,他们却早早起床。

诗人通过对心与身体的比喻,表达了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身体的束缚。他认识到心灵对身体的控制,意味着无法真正自由地生活。然而,他的内心已经满足,并在内心和身体的和谐中找到了安宁。

整首诗词展示了诗人的淡泊宁静,他在世俗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平和,表达了对自由和满足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状态,呼应了唐代文人士人的传统价值观,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在纷繁世事中的重要位置。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和意象,展示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典型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共2741首诗)

元白,刘白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