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生扬马后”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公生扬马后”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陈拾遗故宅(宅在射洪县东七里东武山下)》

陈拾遗故宅(宅在射洪县东七里东武山下)

杜甫 唐朝

拾遗平昔居,大屋尚修椽。

悠扬荒山日,惨澹故园烟。

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

彦昭超玉价,郭振起通泉。

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编。

诗词解读

陈拾遗故宅(宅在射洪县东七里东武山下)翻译、赏析和诗意

《陈拾遗故宅(宅在射洪县东七里东武山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重游陈拾遗的故居,大房子尚有修葺的椽子。悠扬的山鸟与荒山日光交相辉映,烟雾中故园显得惨淡。我位置卑微,哪里足够伤感,所崇尚的是圣贤。有才华的人继承了骚雅之风,智慧的工匠无法与其相比。公生扬马过后,名声高悬如日月。与英俊之人同游的时候,他们多持有辅佐权力的职位。彦昭超越了珍贵的玉石,郭振起来通达了泉水。至今,素壁依然滑润,墨迹洒落如银钩连缀。盛事聚集在一时,这座堂屋怎么能存在千年。忠义立于永恒,感受与遗编一同流传。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杜甫重游陈拾遗的故居,表达了对故居的怀念和对圣贤之德的崇敬。诗人通过描绘大屋修葺的椽子、荒山日光和故园的惨淡烟雾,展现了岁月的流转和故居的变迁。诗中表达了诗人的自谦和对圣贤的推崇,以及对有才华的人和智慧的工匠的赞美。诗人还提到了公生扬马后名声的卓越,以及与英俊之人同游时他们所承担的权力辅佐职责。最后,诗人强调了忠义的永恒价值,并表达了对感遇和遗编的思考和传承。

赏析:

这首诗词以杜甫独特的抒情手法,展现了对故居的思念和对圣贤之德的推崇。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如大屋修葺的椽子、荒山日光和故园的惨淡烟雾,刻画了岁月的变迁和故居的凄凉。诗人以自谦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位置卑微,对圣贤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他对有才华的人和智慧的工匠表示赞美,将他们与圣贤相提并论。诗中还提及公生扬马后名声的卓越,以及与英俊之人同游时他们所承担的权力辅佐职责,突显了才华与权力的关系。最后,诗人强调了忠义的永恒价值,并表示对感遇和遗编的思考和传承。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杜甫对故居和圣贤的深情追忆,同时抒发了对忠义和人文精神的崇高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