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不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曲终人不见”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河传(二之二·仙吕调)》

“曲终人不见”的上一句是:渐被蒹葭遮断

“曲终人不见”是诗词河传(二之二·仙吕调)的最后一句

河传(二之二·仙吕调)

柳永 宋朝

淮岸。

向晚。

圆荷向背,芙蓉深浅。

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

难分花与面。

采多渐觉轻船满。

呼归伴。

急桨烟村远。

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

曲终人不见。

诗词解读

河传(二之二·仙吕调)翻译、赏析和诗意

《河传(二之二·仙吕调)》是宋代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淮河岸边的景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河传(二之二·仙吕调)

淮岸。向晚。

河岸上,夕阳西下。

圆荷向背,芙蓉深浅。

圆荷花朵向着背面,芙蓉花的深浅不同。

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

仙女画船,露水浸湿了红花,交织在一起。

难分花与面。采多渐觉轻船满。

很难分辨花朵和人脸。采摘得越多,船越觉得轻盈而满载。

呼归伴。急桨烟村远。

呼唤归去的伴侣。急速划动桨,烟村渐行渐远。

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

隐约传来桨声和歌声,渐渐被芦苇所遮断。

曲终人不见。

曲调结束,人却不见了。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面对美景所产生的情感和思考。夕阳西下时,河岸上的圆荷和芙蓉交相辉映,仙女画船,露水滴在红花上,形成美丽的画面。作者感叹花朵和人脸之间的难以分辨,采摘花朵越多,船越觉得轻盈而满载。他呼唤着伴侣一起回去,划动桨的声音在烟村中远去。然而,隐约传来的桨声和歌声渐渐被芦苇所遮断,曲调结束后,人却不见了。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美景的欣赏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作者用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变幻,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之情。整首诗词以景写情,以景映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深化了情感的表达。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无奈,同时也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变幻之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柳永 (共291首诗)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