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何须怨六朝”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芳草何须怨六朝”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秣陵怀古》

“芳草何须怨六朝”的上一句是:中原事业如江左

“芳草何须怨六朝”是诗词秣陵怀古的最后一句

秣陵怀古

纳兰性德 清朝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诗词解读

秣陵怀古翻译、赏析和诗意

《秣陵怀古》是清代文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色江声共寂寥,

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

芳草何须怨六朝。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秣陵(现今南京)的景色和历史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中原地区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中展现了秣陵的幽静和寂寥,描述了夕阳下十三陵的树木萧瑟的景象。接着,作者将中原的事业比作江左(指江南地区)的事业,表达了对中原兴盛的向往。最后,作者以芳草不必怨恨六朝(指南京的历史六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味着不应该沉浸于过去的辉煌,而应该积极面对现实。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秣陵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淡远的情怀。山色和江声的寂寥感给人以静谧和空灵的感觉,配合着黄昏时十三陵树木的凋零,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感慨。接下来,作者将中原事业比作江左,表达了对中原地区的向往,暗示着自己对中原文化的挚爱和对中原地区兴盛的期待。最后两句诗则以芳草不必怨恨六朝来表达了作者的态度。芳草意味着新生和希望,而怨六朝则暗示不应该沉迷于过去的辉煌,而是应该积极面对现实,迎接新的时代。整首诗意境清丽,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希望,展示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mò líng huái gǔ
秣陵怀古

shān sè jiāng shēng gòng jì liáo, shí sān líng shù wǎn xiāo xiāo.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zhōng yuán shì yè rú jiāng zuǒ, fāng cǎo hé xū yuàn liù cháo.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作者信息

纳兰性德 (共186首诗)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