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耐九秋”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天寒耐九秋”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月》

“天寒耐九秋”的上一句是:斟酌姮娥寡

"天寒耐九秋"平仄韵脚

拼音:tiān hán nài jiǔ qiū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杜甫 唐朝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诗词解读

月翻译、赏析和诗意

《月》是唐代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月光下的美景。诗中通过描写四更山吐月,水明楼中的景象,展现了一个幽静的夜晚。诗中充满了浪漫和诗意。

诗词的中文译文:

四更山吐月,

深夜里,山中的景物透出月色,

残夜水明楼。

深夜时,水面上的楼台闪烁。

尘匣元开镜,

打开尘封的匣子,照映出镜中景物,

风帘自上钩。

风帘也自动地卷起。

兔应疑鹤发,

兔子都会怀疑鹤的头发,

蟾亦恋貂裘。

月亮也会向貂皮衣服倾心。

斟酌姮娥寡,

美丽的姮娥孤独地斟酌酒杯,

天寒耐九秋。

天寒的时候,也能忍受九个秋天。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夜晚的美丽和静谧。诗人运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传达了诗人对于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对于岁月流转的思考。整首诗以“月”为主题,以月亮和夜晚中的景物为描写对象,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丽。通过描写四更山吐月和水明楼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静夜下的宁静和精神愉悦。诗中的兔子、鹤、月亮等形象,通过它们的动作和情感,赋予了诗词更多的情感和意义。整首诗以流畅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杜甫的才华和对于自然美好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uè

sì gēng shān tǔ yuè, cán yè shuǐ míng lóu.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chén xiá yuán kāi jìng, fēng lián zì shàng gōu.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tù yīng yí hè fà, chán yì liàn diāo qiú.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zhēn zhuó héng é guǎ, tiān hán nài jiǔ qiū.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