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一戎衣”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社稷一戎衣”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重经昭陵》

“社稷一戎衣”的上一句是:风尘三尺剑

“社稷一戎衣”的下一句是:翼亮贞文德

"社稷一戎衣"平仄韵脚

拼音:shè jì yī róng yī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五微  (仄韵) 去声五未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重经昭陵

杜甫 唐朝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

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诗词解读

重经昭陵翻译、赏析和诗意

《重经昭陵》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描写昭陵附近的景物和历史意义,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和国家荣耀的赞美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

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昭陵附近的景物,同时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和国家荣耀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描述草木茂盛,掩映了曾经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伟大英雄,他们的事迹已经在历史中被记载和歌颂。

诗中提到的“风尘三尺剑”和“社稷一戎衣”表达了英雄们奋勇杀敌、保卫国家的英勇行为。他们以三尺长的剑和一身戎衣,冒着风尘,守护国家的疆土。

接下来的句子“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赞颂了英雄们高尚的品德和文化修养,以及他们传承的武勇精神。他们守正道、承担使命,同时又具备武力和威严。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昭陵的庄严和庄重,陵寝高耸入云,周围被茂密的树木环绕,而熊罴则是古代帝王陵墓的守护神。最后两句“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则表达了诗人的敬仰之情,他再次来到这里,看到历史的长河仍然在延续,英雄的事迹和国家的荣耀依然在人们心中飞扬。

整首诗以雄壮豪迈的语言,表达了对昭陵和伟大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荣耀历史的追思。它凝聚了作者对英雄事迹和国家的赞美之情,展示了唐代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