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弹指顷去来今”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一弹指顷去来今”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一弹指顷去来今”的上一句是:三过门间老病死

“一弹指顷去来今”的下一句是:存亡惯见浑无泪

"一弹指顷去来今"平仄韵脚

拼音:yī tán zhǐ qǐng qù lái jīn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苏轼 宋朝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

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诗词解读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翻译、赏析和诗意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初惊鹤瘦不可识,

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

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

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

葛洪川畔待秋深。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对永乐文长老去世的感慨之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考,以及对过去亲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赏析:

1. 第一联“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描绘了岁月流转,人事变迁的情景。鹤是长寿的象征,但岁月的流逝使得鹤也变得瘦弱不可识别,云也不再返回,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已经消逝,往事难寻。

2. 第二联“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人们三次经过一个门槛,老去、生病、死亡,而这一切转瞬即逝,时间的流逝如同弹指一挥间。

3. 第三联“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揭示了作者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他已经习惯了生死的变幻,不再流泪。但他对故乡的情感却始终保持着,依然怀有真挚的情感。

4. 最后一联“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苏轼表达了他想去钱塘访问圆泽(地名)的愿望,同时也期待着秋天的深入,暗示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和生死无常的思考。通过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淡泊和对美好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uò yǒng lè wén zhǎng lǎo yǐ zú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chū jīng hè shòu bù kě shí, xuán jué yún guī wú chǔ xún.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sān guò mén jiān lǎo bìng sǐ.
三过门间老病死。
yī tán zhǐ qǐng qù lái jīn.
一弹指顷去来今。
cún wáng guàn jiàn hún wú lèi, xiāng jǐng nán wàng shàng yǒu xīn.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yù xiàng qián táng fǎng yuán zé, gě hóng chuān pàn dài qiū shēn.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