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令减征赋”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下令减征赋”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宿花石戍(长沙有渌口、花石二戍)》

"下令减征赋"平仄韵脚

拼音:xià lìng jiǎn zhēng fù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宿花石戍(长沙有渌口、花石二戍)

杜甫 唐朝

午辞空灵岑,夕得花石戍。

岸疏开辟水,木杂今古树。

地蒸南风盛,春热西日暮。

四序本平分,气候何回互。

茫茫天造间,理乱岂恒数。

系舟盘藤轮,策杖古樵路。

罢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

柴扉虽芜没,农器尚牢固。

山东残逆气,吴楚守王度。

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

诗词解读

宿花石戍(长沙有渌口、花石二戍)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宿花石戍》的中文译文为:离开清晨的辉煌山岗,夜晚来到花石戍。大地开展,水面上航道展开,杂乱的树木代代相继。土地被南风蒸发,春天的炎热在西方太阳下寂静。四个季节原本平均分配,气候如何变化无常。广阔的天地之间,秩序凌乱难以捉摸。我把船绑在藤轮上,拿着杖策在古老的伐木路上行走。工作结束,人不在农村,野地中的泉水自然流淌。木门虽然荒芜,农具仍然坚固。山东存有叛逆之气,吴楚的守护王度。谁能敲响你的门,下令减少征税。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杜甫在长沙花石二戍过夜的情景。诗的前两句表达了杜甫清晨离开空灵的山岗,傍晚来到花石戍的情景。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戍边景色的变化,岸边开辟水面,树木杂乱。接着,诗中描述了南风蒸发土地,春天炎热的景象,以及四个季节的变化不平衡的气候。诗的下半部分,杜甫用自然的景物来对照社会的乱象,表达了社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杜甫以自然的景观暗喻社会的问题,呼吁当权者审视自己的治理和节税制度,减轻百姓的负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凸显了社会和政治的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