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何曾保子孙”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社稷何曾保子孙”出自唐朝诗人罗邺的《长城》

"社稷何曾保子孙"平仄韵脚

拼音:shè jì hé zēng bǎo zǐ sūn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长城

罗邺 唐朝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

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诗词解读

长城翻译、赏析和诗意

《长城》是唐代诗人罗邺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城的建设和保卫中原的艰辛,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愤慨和对子孙后代的忧虑。

译文如下:

当时无德御乾坤,

广筑徒劳万古存。

谩役生民防极塞,

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玑旋见陪陵寝,

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

冤声夜夜傍城根。

诗中,作者以“长城”为象征,表达了对当时政权的不满。首句指出当时统治者无德,无法维护社稷的安宁。接着,他抱怨长城的建设虽然广大,但却是徒劳的,无法永远存在。他继续写道,人民被强迫为长城的修建和防守作出巨大牺牲,却不知道敌人的刀剑已经起兵侵犯中原。接着,作者提到了自己官职太低,无法保护皇帝的寿陵,更无法保护社稷子孙的安危。最后,他揭露了降虏者依然以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为豪,无辜百姓的冤声夜夜在长城边响起。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当时政权腐败和国家颓唐的不满之情。他以长城为象征,批判了当时政权耗费大量资源修建长城却无法守护中原的荒谬。诗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对政权的怀疑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担忧。通过描写长城所面临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悲观态度,以及对历史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虽然短小,但情感深沉,语言简练,表达力强烈。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罗邺 (共139首诗)

罗邺(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