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箔头作茧丝皓皓”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箔头作茧丝皓皓”出自唐朝诗人王建的《簇蚕辞》

簇蚕辞

王建 唐朝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

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z4蒿草。

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

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

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

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

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诗词解读

簇蚕辞翻译、赏析和诗意

《簇蚕辞》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描绘蚕茧的各个环节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词句,展现了蚕茧生产的细微之处和对丰收的期望。

诗句中的“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意味着蚕茧变得晶莹剔透,说明了蚕茧的质量很好。接着作者描述了场地辽阔且地势高的环境,使得蚕茧生产过程中风多日晒多,这些因素都对蚕茧的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接下来的几句“不向中庭z4蒿草。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表达了在蚕茧生产中需要特定环境和对蚕神的崇拜。作者希望蚕茧能得到青天不下雨的好天气,上无苍蝇下无鼠的好环境。

诗的下半部分描述了准备剥茧的过程和送给县官的仪式。新妇拜簇,表示了她对蚕茧的重视和期望,希望蚕茧能够更加坚实。女洒桃浆男打鼓,是一种庆祝的仪式,预示着蚕茧的丰收。最后,诗中提到了乡里催织作的声音,表示蚕茧的生产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同时也展示了对下一个阶段的期待和希望。

通过对蚕茧生产过程的描绘,王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将诗中的人物、场景与读者产生了共鸣,表达了对蚕茧生产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

蚕茧变得晶莹剔透。

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种蒿草。

蚕茧的生产环境辽阔且地势高,有着多风和多日晒,不种蒿草于中庭。

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

蚕神忙碌而不悠闲,这一年来祭祀神桑为你。

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

但愿可以得到晴朗无雨的天气,上面没有苍蝇下面没有鼠。

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

新妇拜拜蚕茧,期望蚕茧能变得更加坚实,女子洒下桃浆,男子敲打鼓。

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

三天后剥蚕茧,蚕茧洁白如雪一般,先将新蚕茧送给县官。

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已经听到乡里催促着织作,去给谁穿上呢?

通过描绘蚕茧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首诗词展示了对蚕茧生产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以及对蚕茧的重视。同时,它也展现了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给人一种精致和细腻的艺术享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王建 (共378首诗)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