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见古寺”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月明见古寺”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月明见古寺"平仄韵脚

拼音:yuè míng jiàn gǔ sì
平仄:仄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王昌龄 唐朝

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

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诗词解读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翻译、赏析和诗意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一幅离别之景,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人借用了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的场景,展示了离别的情景。诗人坐在鞍马上,沿着东门出发,向着未知的归宿漂流。诸多贤豪相继追送,为离别增添了无限的愁绪。夕阳映照在红色的岸边,水面上泛起了微弱的烟雾,营造了一种舒缓的氛围。薄宦的忧愁被遗忘,与酒一同沉醉在离别的情感中。

诗人在旅途中看到了古寺和高楼,月明下江上的吴县映照出一幅美丽的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和团圆的感觉。南风吹拂着长廊,夏夜宛如凉爽的秋天。然而,这片美景只存在于梦中,诗人的心仍然渴望着西归。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对归乡的向往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景物描写,通过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思绪,传达了一种对过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祈盼。整首诗以离别、孤独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具有浓郁而深沉的情感色彩。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王昌龄 (共210首诗)

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