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无不可”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无可无不可”出自宋朝诗人邵雍的《求信吟》

求信吟

邵雍 宋朝

始则求人信,有知有不知。

既而求自信,人或多知之。

今我不求信,何人更起疑。

无可无不可,安往不熙熙。

诗词解读

求信吟翻译、赏析和诗意

《求信吟》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真实和信任的思考和追求。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始则求人信,有知有不知。

既而求自信,人或多知之。

今我不求信,何人更起疑。

无可无不可,安往不熙熙。

诗意:

这首诗探讨了真实和信任的主题。诗中以"求信"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真实性和信任的思索。诗人认为,一开始他寻求他人的信任,无论对他人的了解与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信任,他们或许更加了解他自己。然而,现在他已经不再寻求他人的信任,他在思考为什么还会有人对他起疑。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心态,无论接受或拒绝,都能够安心自在地前行。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真实和信任的探索。诗人通过不同的阶段来展示他对信任的态度和变化。最初,他渴望他人的信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开始关注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最后,他超越了对他人意见的追求,表达了一种自信和超脱的态度。

整首诗的节奏平缓,字句简短而有韵律感。通过使用反问句和平行结构,诗人强调了他的思考和观察,并展示了他对于真实和信任的思考。最后一句"无可无不可,安往不熙熙"表达了一种豁达的心态,不论得到还是失去,作者都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

这首诗词在表达了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引发读者对于真实和信任的思考。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示了邵雍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是宋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qiú xìn yín
求信吟

shǐ zé qiú rén xìn, yǒu zhī yǒu bù zhī.
始则求人信,有知有不知。
jì ér qiú zì xìn, rén huò duō zhī zhī.
既而求自信,人或多知之。
jīn wǒ bù qiú xìn, hé rén gèng qǐ yí.
今我不求信,何人更起疑。
wú kě wú bù kě, ān wǎng bù xī xī.
无可无不可,安往不熙熙。

作者信息

邵雍 (共1553首诗)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