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行万里半天下”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身行万里半天下”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龟山》

"身行万里半天下"平仄韵脚

拼音:shēn xíng wàn lǐ bàn tiān xià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一马  (仄韵) 去声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龟山

苏轼 宋朝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

诗词解读

龟山翻译、赏析和诗意

《龟山》是苏轼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生飘荡去何求,

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

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

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

故垒摧颓今在不。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首先表达了自己飘泊漂流的心境,不知追求何物。接着提到自己经历了五十岁的龟山岁月,行走了万里,见识了半个天下。他以僧人为比喻,暗示自己已经年过半百,白发初现。他感慨中原与龟山相隔,望向北方只能是劳顿和辛劳。而潮水连着沧海,却向东方流动,似乎意味着他想要前行、追寻新的目标。最后,他提到元嘉旧事已无人记忆,故垒已经残破不堪,但是龟山依然存在。

赏析:

《龟山》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的人生观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了对于人生飘荡和追求的疑问。通过描绘龟山的岁月,他表达了对自己已经走过的旅程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中的中原和沧海成为了对比,凸显了他内心的挣扎和追求新的境界的渴望。最后,他以元嘉旧事和龟山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转、历史沧桑的感慨。整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人在岁月中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向往,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uī shān
龟山

wǒ shēng piāo dàng qù hé qiú, zài guò guī shān suì wǔ zhōu.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shēn xíng wàn lǐ bàn tiān xià, sēng wò yī ān chū bái tóu.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dì gé zhōng yuán láo běi wàng, cháo lián cāng hǎi yù dōng yóu.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yuán jiā jiù shì wú rén jì, gù lěi cuī tuí jīn zài bù.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sòng wén dì qiǎn jiàng jù wèi tài wǔ, zhù chéng cǐ shān.
(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