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洛阳花下客”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曾是洛阳花下客”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

“曾是洛阳花下客”的上一句是:白玉京中梦旧游

“曾是洛阳花下客”的下一句是:欲夸风物向君羞

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

欧阳修 宋朝

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

紫箨青林长蔽日,绿丛红橘最宜秋。

道涂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

腊市渔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

风鸣烧入空城响,雨恶江崩断岸流。

月出行歌闻调笑,花开啼鸟乱钩輈。

黄牛峡口经新岁,白玉京中梦旧游。

曾是洛阳花下客,欲夸风物向君羞。

诗词解读

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翻译、赏析和诗意

《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夷陵地区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春秋时期楚国的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

紫箨青林长蔽日,绿丛红橘最宜秋。

道涂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

腊市渔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

风鸣烧入空城响,雨恶江崩断岸流。

月出行歌闻调笑,花开啼鸟乱钩輈。

黄牛峡口经新岁,白玉京中梦旧游。

曾是洛阳花下客,欲夸风物向君羞。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夷陵地区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紫箨青林长得茂密,遮蔽了阳光,绿丛中的红橘最适合秋天。道路崎岖险恶,人们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而临江的房屋里的居民擅长游泳。腊月的市场上,渔民和盐商聚集,淫祠中的箫鼓声不停。风声在空城中回响,雨水猛烈地冲刷江岸。月亮升起时,人们唱歌笑闹,花开时鸟儿啼叫,景象繁杂。黄牛峡口经历了新的一年,而白玉京中的景色则让人回忆起过去的游玩经历。作者曾经是洛阳花下的客人,但他却不敢夸耀这里的风景,因为他觉得这些景色都不及向君展示的。

这首诗词通过对夷陵地区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对过去的怀念,给人以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欧阳修 (共1188首诗)

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