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定越州”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杭州定越州”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杭州定越州"平仄韵脚

拼音:háng zhōu dìng yuè zhōu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杜甫 唐朝

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

草黄骐骥病,沙晚鶺鴒寒。

楚设关城险,吴吞水府宽。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

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

风尘淹别日,江汉失清秋。

影盖啼猿树,魂飘结蜃楼。

明年下春水,东尽白云求。

诗词解读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诗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在乱世中感叹自己的孤寂和忧心忡忡之情。

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第五弟丰独寄居在江南,近三四十年来音信断绝,我寻找使者,才寄来这两首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的心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可以看出作者诉说了自己在江南的寂寥和孤独,他寻求多年,始终未能收到友人的消息。作者以“草黄骐骥病,沙晚鶺鴒寒”来形容自己的处境,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楚国的城市设立了严密的关卡,吴国则腹背有水,给了人们一种深山之中的宽广之感。杜甫以此暗喻自己在乱世中的艰难境地。诗中的“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表达了作者内心久久不愈的伤痛和忧伤。

然后,诗中提到了听闻友人依山修行,居住在杭州或越州,他们离别的时候正值风尘扰扰的秋季,江汉之间的风光不再明丽,整个景色显得萧瑟凄凉。作者以此抒发自己对久别的友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中暗示了作者的寓意和愿望。影遮啼猿树,魂飘结蜃楼,形容作者忧心忡忡时所感受的幻境和遥远的情思。最后两句:“明年下春水,东尽白云求”,表达了杜甫希望自己能再次沐浴春水,寻找到友人的希望和憧憬。

总之,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杜甫内心的寂寥和忧伤,通过对乱世中的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失散多年的友人的思念和希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