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呼张丈唤殷兄”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且呼张丈唤殷兄”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且呼张丈唤殷兄"平仄韵脚

拼音:qiě hū zhāng zhàng huàn yīn xiōng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浣溪沙

苏轼 宋朝

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

因作二首,寄袁公济

雪颔霜髯不自惊。

更将翦彩发春荣。

羞颜未醉已先赪。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

有人归去欲卿卿。

诗词解读

浣溪沙翻译、赏析和诗意

《浣溪沙》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伽花的美丽和初春的喜悦,并表达了对友人袁公济的思念之情。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伽花彩甚奇,

谓有初春之兴。

因作二首,

寄袁公济雪颔霜髯不自惊。

更将翦彩发春荣。

羞颜未醉已先赪。

莫唱黄鸡并白发,

且呼张丈唤殷兄。

有人归去欲卿卿。

诗意:

这首诗词以伽花的美丽为引子,表达了苏轼怀着初春的喜悦之情创作了两首诗词,并以此寄托对袁公济的思念之情。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希望他的胡须依然雪白,容颜不因岁月而改变,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敬爱之情。最后,诗人感慨人生短暂,有些人即将离去,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愁绪。

赏析:

《浣溪沙》以伽花的美丽描绘了初春的喜悦之情,将花卉景物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相结合。伽花在诗中被形容为彩色斑斓,非常奇特,象征着春天的蓬勃生机。诗人以此为出发点,表达了自己在初春时节创作诗词的愉悦心情。

诗中提到寄给袁公济,显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袁公济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知交,而诗人将自己的创作寄托在这首诗词中,以表达对袁公济的问候和惦念之意。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袁公济的祝愿。诗人希望袁公济的胡须依然雪白,容颜不受岁月的侵蚀,表达了对友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诗中还出现了张丈和殷兄的名字,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亲人,诗人呼唤他们,表达了对友人和亲人的亲昵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感慨。诗人看到有人即将离去,心中涌起了离别的愁绪,欲言又止。这种离别之情使诗词更加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思乡之意。

总的来说,苏轼的《浣溪沙》通过对伽花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祝福和离别的伤感,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这首诗词在艺术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无奈,引发人们对生命和情感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