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咽泪沾巾”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呜咽泪沾巾”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喜达行在所三首(原注:自京窜至凤翔)》

“呜咽泪沾巾”的上一句是:喜心翻倒极

喜达行在所三首(原注:自京窜至凤翔)

杜甫 唐朝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诗词解读

喜达行在所三首(原注:自京窜至凤翔)翻译、赏析和诗意

《喜达行在所三首》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所见所感,传达了对国家命运和自身遭遇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首先描绘了作者远离京城,来到凤翔的心情,表示他心中对岐阳的思念,却因无人相伴而只能折返。接着,诗人的目光穿透落日,心灵变得冰凉,显露出内心的孤独和沉重。雾中的树与行人相互勾引,远处的莲峰突然绽放,这景象使得作者感到震惊,也让他对亲友的老去和瘦弱感到忧虑,因为他们也曾经历了艰辛的旅途。愁思笼罩在胡笳声中的夜晚,凄凉的春天充斥在汉苑之中。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的生还和遭遇的困难,暗示了他曾经历的苦难和艰辛。他观赏着太白山上的雪景,喜逢武功天象,但他仍然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忧虑。在官府的影响力下,内心得到了一丝宁静,但他对未来仍然充满了担忧。最后,他提到当今社稷的盛世和国家兴盛的新局面,表达出对国家中兴的喜悦之情,但也暗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无常和自身命运的思索。

这首诗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和对亲友和自己遭遇的担忧,诗人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脆弱。诗中交织着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展现了杜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时代的思考。这首诗既有深沉的哲理思考,又有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作之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