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疑云物至今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九疑云物至今愁”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

“九疑云物至今愁”的上一句是:湘水流

“九疑云物至今愁”的下一句是:若问二妃何处所

"九疑云物至今愁"平仄韵脚

拼音:jiǔ yí yún wù zhì jīn chóu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潇湘神

刘禹锡 唐朝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诗词解读

潇湘神翻译、赏析和诗意

《潇湘神》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潇湘地区美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悲凉之情。

诗中以湘水的流动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潇湘地区的思念之情。诗人感叹湘水之美,却也叹息了九嶷山的高峻以及浩渺的云海给他带来的忧愁。诗句「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秋」描写了零陵地区的景象,美丽的芳草和秋天的露水,使诗人倍感思念。

接下来的两句「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诗人将自己的思念寄托在潇湘地区的斑竹上,用泪痕代替思念之意。

最后两句「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表达了作者对潇湘地区美景与音乐的向往。诗人希望倾听到楚地的美丽音乐,而潇湘的夜晚正是这种音乐绝佳的时刻。

整首诗以湘水为线索,描绘了潇湘地区的美景和诗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景物的描绘和诗人的感慨,展现了湘水地区的神秘与美丽,以及诗人对这里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既是对潇湘地区的赞美,也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怀恋。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xiāo xiāng shén
潇湘神

xiāng shuǐ liú, xiāng shuǐ liú, jiǔ yí yún wù zhì jīn chóu.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
ruò wèn èr fēi hé chǔ suǒ,
若问二妃何处所,
líng líng fāng cǎo lù zhōng qiū.
零陵芳草露中秋。
bān zhú zhī, bān zhú zhī, lèi hén diǎn diǎn jì xiāng sī.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chǔ kè yù tīng yáo sè yuàn,
楚客欲听瑶瑟怨,
xiāo xiāng shēn yè yuè míng shí.
潇湘深夜月明时。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共723首诗)

刘白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