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瓦朱甍照城郭”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碧瓦朱甍照城郭”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

“碧瓦朱甍照城郭”的上一句是:孤城西北起高楼

“碧瓦朱甍照城郭”的下一句是:楼下长江百丈清

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

杜甫 唐朝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诗词解读

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翻译、赏析和诗意

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中文译文:越王楼之歌(太宗的儿子越王贞被任命为绵州刺史,在州城西北建造了一座台子)

绵州州府陈旧落败,显庆年间越王建造。

独自屹立于城西北,绿色的瓦片和红色的尖角照亮了城郭。

楼下的长江清澈无比,山顶的太阳落下一半明亮。

尽管君王的旧迹现在被人所赏识,也能感受到千秋万古的浓情。

诗意和赏析:这首诗描述的是唐代诗人杜甫所见到的绵州越王楼的景象。越王楼位于绵州的州城西北,是太宗的儿子越王贞担任绵州刺史时建造的。诗中描绘了楼的外观和周围的景色。楼的瓦片是绿色的,尖角是红色的,给整个城郭带来了明亮的色彩。楼下是长江,清澈见底;山顶的太阳正落下一半,给人一种浓烈的情感。诗的最后表达了杜甫在赏识越王楼之时所产生的感慨,他认为君王的旧迹不仅仅是当下可以欣赏的,更体现了千秋万代的情怀。整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展示了杜甫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爱慕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uè wáng lóu gē tài zōng zi yuè wáng zhēn wèi mián zhōu cì shǐ, zuò tái yú zhōu chéng xī běi
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

mián zhōu zhōu fǔ hé lěi luò, xiǎn qìng nián zhōng yuè wáng zuò.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gū chéng xī běi qǐ gāo lóu,
孤城西北起高楼,
bì wǎ zhū méng zhào chéng guō.
碧瓦朱甍照城郭。
lóu xià cháng jiāng bǎi zhàng qīng, shān tóu luò rì bàn lún míng.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jūn wáng jiù jī jīn rén shǎng, zhuǎn jiàn qiān qiū wàn gǔ qíng.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