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筝夜久殷勤弄”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银筝夜久殷勤弄”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秋夜曲》

"银筝夜久殷勤弄"平仄韵脚

拼音:yín zhēng yè jiǔ yīn qín nòng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一送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秋夜曲

王维 唐朝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诗词解读

翻译及注释

翻译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注释

秋夜曲: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

桂魄:即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赏析

首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末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深刻的刻划,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qiū yè qǔ
秋夜曲

guì pò chū shēng qiū lù wēi, qīng luó yǐ báo wèi gēng yī.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yín zhēng yè jiǔ yīn qín nòng, xīn qiè kōng fáng bù rěn guī.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作者信息

王维 (共404首诗)

王孟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