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狈风尘里”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狼狈风尘里”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巴山》

“狼狈风尘里”的上一句是:地阔望仙台

“狼狈风尘里”的下一句是:群臣安在哉

"狼狈风尘里"平仄韵脚

拼音:láng bèi fēng chén lǐ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巴山

杜甫 唐朝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诗词解读

巴山翻译、赏析和诗意

巴山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译文:

巴山地区,接待了一位来自峡城的使者。

盗贼还在四处作案,使者乘坐的车辆可能还没有回来。

天气寒冷,我站在邵伯树旁观望着仙台。

我身陷逆境,风尘扑面,朝廷里的群臣人们还安全吗?

诗意:

《巴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困境下的忧虑和对朝廷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巴山地区的景色和面临的危险境况。作者通过叙述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不安的情况,反映出自己对国家政局的担忧和对时局的忧虑之情。

赏析:

《巴山》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境遇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形势和政治动荡的忧虑之情。描绘了巴山地区的寒冷自然环境和乱世中的盗贼横行,传递出一种无助和困惑的心情。在这个荒凉的环境中,诗人仰望着仙台,思念朝廷和群臣的安危。整首诗写景清新,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局的担忧和对社会动荡的思考,也体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bā shān
巴山

bā shān yù zhōng shǐ, yún zì xiá chéng lái.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
dào zéi hái bēn tū, shèng yú kǒng wèi huí.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tiān hán shào bó shù, dì kuò wàng xiān tái.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láng bèi fēng chén lǐ, qún chén ān zài zāi.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