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往亦风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来往亦风流”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寄赞上人》

“来往亦风流”的上一句是:与子成二老

“来往亦风流”是诗词寄赞上人的最后一句

寄赞上人

杜甫 唐朝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诗词解读

寄赞上人翻译、赏析和诗意

《寄赞上人》是杜甫的一首诗,描写了杜甫与赞上人在南山相聚的情景。诗意深远,表达了对友谊和自然的赞美。

诗中,杜甫描述了自己和赞上人在南山相会的情景。他们在山上行走,感受着岁月对身体的摧残,但仍然不愿放弃对秋天的向往。他们攀登重重山冈,迎接着阳光的照耀,买下了茅屋和土地,满足了内心的渴望。

杜甫听说西枝西有茂盛的松树和稻谷,午后阳光温暖宜人,石田收获丰富。他们所在的地方雨量适中,过去的牙疾也得到了治愈。他们居住在山上,象征着他们的志向高远,面对困难也能坚持不懈。

诗的最后,杜甫提到他们在山林中品茶赏景,往来自由自在,成为了风流的老朋友。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和自然的描写,表达了杜甫对友谊和自然的珍视和赞美。诗中展示了杜甫与赞上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他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通过描写山林的美景和和谐的自然环境,诗中传递出一种平和、宁静和向上的情怀。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和友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