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无不可”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无可无不可”出自唐朝诗人贯休的《闻知己入翰林》

“无可无不可”的上一句是:奇哉子渊颂

“无可无不可”是诗词闻知己入翰林的最后一句

闻知己入翰林

贯休 唐朝

天骥头似鸟,倏忽四天下。

南金色如椹,入火不见火。

吾交二名士,遽立于帝左。

凤姿既出世,天意嘱在我。

奇哉子渊颂,无可无不可。

诗词解读

闻知己入翰林翻译、赏析和诗意

闻知己入翰林

天骥头似鸟,倏忽四天下。

南金色如椹,入火不见火。

吾交二名士,遽立于帝左。

凤姿既出世,天意嘱在我。

奇哉子渊颂,无可无不可。

诗词中文译文:

听说知己即将进入翰林院,

他的神采如天马,头形像鸟,短时间内遍及四方天下。

他的地位崇高如南方的金色山桃,燃烧着火焰却看不见烟。

我的两位知交,突然被召立在皇帝左侧。

他们的凤姿已经出世,命运寄托在我身上。

哇,子渊的名篇啊,没有什么是不可的,没有什么是不合适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唐代文学家贯休写给他的朋友知己进入翰林院的祝贺之作。贯休在诗中展现了对知己的高度赞扬和喜悦之情。

诗中的“天骥头似鸟”形容知己的气质和神采动人,就像是一匹天马,头部又像鸟一样,迅速传播到四方天下,显得非常引人注目。

接着,“南金色如椹,入火不见火”形容知己的地位高崇,如同南方的金色山桃一样珍贵。他在高位上却能燃烧着火焰却看不见烟,暗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

诗的后半部分,贯休表达了对于知己的朋友进入翰林院的喜悦之情。他提到自己的两位知交被召立在皇帝左侧,象征着他们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的“凤姿既出世”,意味着他们的才华终于得到认可,命运也托付给了贯休。

最后,贯休称赞了朋友子渊的诗篇,称之为“奇哉子渊颂”,表示赞叹之情。他认为这篇名篇无所不能,没有什么是不可的,没有什么是不合适的。

整首诗充满了对知己朋友成就的喜悦之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知己的卓越才华和地位,传递了友情和赞美之意。同时也展示了贯休对诗词的热爱和对朋友成就的期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贯休 (共517首诗)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