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回首白云低”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半山亭》

“回首白云低”的上一句是:凭栏红日早

半山亭

苏轼 宋朝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诗词解读

半山亭翻译、赏析和诗意

《半山亭》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

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

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中文译文:

登上半山亭,山势雄伟壮丽,莲花峰与太华山齐峙。

倚栏杆,红日早已升起,回首望去,白云低垂。

松树和柏树在月光中显得古老沧桑,猿猴在远处啼叫。

禅师吟咏结束之后,指引着千古迷惑的人们。

诗意和赏析:

《半山亭》是苏轼在游览半山亭时的所感所思。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思想情感,展现了苏轼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首句“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描绘了山峰的雄伟壮丽之势,莲花峰与太华山并列,表现了苏轼对大自然的景观的赞叹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禅悟和对人生的思考。红日升起,诗人倚栏而望,回首望去,白云低垂,形成了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

第四句“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通过描绘松柏树在月光下的古老形象和远处猿猴的啼叫声,给诗词增添了一种静谧和禅意,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人世的疑问。

最后两句“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表达了苏轼对禅宗智慧和诗歌力量的崇敬。禅师吟咏结束后,他的诗歌指引着千古迷惑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索。

整首诗词以景写情,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诗人的感悟,抒发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并融入了禅宗的哲学思想,寄寓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追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