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不可得”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求之不可得”出自明朝诗人刘基的《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二首)》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二首)

刘基 明朝

松柏守孤直,不争桃李色。

明星在青天,有时化为石。

春风车马尘,竟日翳紫陌。

宁知禾黍地,旧是王侯宅。

蓬莱有仙药,求之不可得。

霜风吹林木,岁暮徒怆恻。

¤

诗词解读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二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二首)》是明代刘基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松柏守望孤直、不争世俗名利的形象。明星在青天中闪烁,有时甚至凝结成石头。春风吹起车马扬起的尘土,整日笼罩在紫色的大道上。诗人表示,不知道禾黍生长的土地曾经是王侯的宅邸。蓬莱仙山传说中有仙药,但是无论如何追求都无法得到。寒霜和冷风吹过林木,使岁末时的心情愈发沉重。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荣华的淡然态度,赞美了松柏那种守正不阿的品质。明星的存在和转化为石头的奇特景象,暗示着世事变幻无常,不可预测。春风中的尘土和紫色的大道,揭示了世间繁忙和浮华的景象。禾黍地曾经是王侯的宅邸,提醒人们寻求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蓬莱仙药的无法得到,表达了追求不可得之物的无奈和无止境的欲望。最后,寒风和林木的凋零,使人感到岁末时的忧伤和痛苦。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超越世俗的思考。作者通过对松柏、明星、禾黍等形象的运用,寄托了他对高尚品性和真理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词以淡泊的情怀、写实的描写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独特审美和人生态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ì yùn hé tuō yīn zōng dào gǎn xīng èr shǒu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二首)

sōng bǎi shǒu gū zhí, bù zhēng táo lǐ sè.
松柏守孤直,不争桃李色。
míng xīng zài qīng tiān, yǒu shí huà wéi shí.
明星在青天,有时化为石。
chūn fēng chē mǎ chén, jìng rì yì zǐ mò.
春风车马尘,竟日翳紫陌。
níng zhī hé shǔ dì, jiù shì wáng hóu zhái.
宁知禾黍地,旧是王侯宅。
péng lái yǒu xiān yào, qiú zhī bù kě dé.
蓬莱有仙药,求之不可得。
shuāng fēng chuī lín mù, suì mù tú chuàng cè.
霜风吹林木,岁暮徒怆恻。
¤

作者信息

刘基 (共599首诗)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