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食无肉”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可使食无肉”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和穆父新凉》

和穆父新凉

苏轼 宋朝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

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

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诗词解读

和穆父新凉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和穆父新凉》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

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

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中文译文:

晁子拙生事,全家都吃稀粥。

连续几天早晨无食可觅,偶然在墓地发现霜覆竹子。

可怜的先生用竹盘吃饭,朝阳照在苜蓿上。

我的诗固然如此,却不能让你们有肉吃。

诗意:

《和穆父新凉》这首诗描述了苏轼以及穆父一家人生活贫困的景象。他们的生活如此艰辛,每天只能靠稀粥为生。然而,尽管吃穿艰难,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勇气。诗中提到,穆父用竹盘吃饭,朝阳照在苜蓿上,象征着乐观与希望的一线阳光。最后,苏轼表明了自己写诗的初衷,虽然他的诗不能让人们有肉吃,但希望借助诗的力量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些舒适与慰藉。

赏析:

这首诗词体现了苏轼对穷苦人们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情。他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晁子拙生活的困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艰辛和无奈。但与此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苏轼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他在末句表明了自己写诗的初衷,希望通过诗歌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使人们在困难中得到一些安慰和温暖。这首诗词通过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展示了苏轼作为文化名人对世事的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它也是苏轼自身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真实写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é mù fù xīn liáng
和穆父新凉

cháo zi zhuō shēng shì, jǔ jiā wén shí zhōu.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
zhāo lái yòu jué dǎo, yú mù dé shuāng zhú.
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
kě lián xiān shēng pán, cháo rì zhào mù xu.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
wú shī gù yún ěr, kě shǐ shí wú ròu.
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