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烛无私光”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公烛无私光”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上达奚舍人》

上达奚舍人

孟郊 唐朝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

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

诗词解读

上达奚舍人翻译、赏析和诗意

《上达奚舍人》是孟郊创作的一首唐代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北山少日月,

草木苦风霜。

贫士在重坎,

食梅有酸肠。

万俗皆走圆,

一身犹学方。

常恐众毁至,

春叶成秋黄。

大贤秉高鉴,

公烛无私光。

暗室晓未及,

幽行涕空行。

中文译文:

北山的日月稀少,

草木受苦风霜的折磨。

我这穷人身处重坎之中,

吃着梅子却感到肠子酸涩。

众人都追求世俗的圆满,

而我仍然追求刚直的品质。

常常担心众人的毁谤会到来,

春天的叶子变成秋天的黄。

伟大的贤者拥有高尚的眼光,

公正的灯火照亮一切。

黑暗的房间还未照亮,

孤寂的行走之中只有眼泪。

诗意和赏析:

《上达奚舍人》这首诗词表达了孟郊作为一个贫寒之士追求高尚品质的内心感受。北山上的日月稀少,草木受苦风霜的折磨,可以理解为作者生活的困苦和世俗环境的恶劣。尽管贫困困扰着他,但他仍然坚守自己追求正直和真理的品质,不随波逐流。

孟郊对于众人追求世俗圆满的态度持有一种批判的看法。他认为众人追求圆满的行为是虚伪和矫揉造作的,与之相对,他坚持学习方正的品质,不愿妥协于世俗的追逐。

然而,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担忧。他担心众人的毁谤会对他造成伤害,担心自己追求高尚品质的努力最终会付诸东流,如同春天的叶子变黄,美好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逝去。

在这个世界中,作者寄托了对于伟大贤者的希望。伟大的贤者拥有高尚的眼光,他们的公正之光照亮一切。然而,这样的贤者在黑暗的房间中还未照亮,孤寂的行走之中只有眼泪,这或许暗示了作者对于现实的失望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上达奚舍人》这首诗词表达了孟郊对于贫穷和世俗的批判,以及他对于高尚品质和真理的追求。诗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困惑、担忧和对于伟大贤者的希望,展现了他对于理想追求的坚持和执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孟郊 (共384首诗)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