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鞋见天子”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麻鞋见天子”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述怀一首(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

“麻鞋见天子”的下一句是:衣袖露两肘

述怀一首(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

杜甫 唐朝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诗词解读

述怀一首(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翻译、赏析和诗意

去年潼关打败,妻子隔断时间。

今年夏天草木长,脱身得西逃。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出两肘。

朝廷怜悯活着回来,亲戚朋友伤老丑。

哭泣任拾遗,流离失所主恩厚。

柴门虽然得到了,不忍心就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道家在吗。

近来听说同遭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茅草屋漏,谁又依门窗。

毁坏苍松树根,地冷骨不坏。

几人保全性命,全部房间怎么互相匹配。

嶔岑猛虎场,郁闷回我的头。

从寄一封信,现在已经十月后。

反而害怕消息来,心也有什么。

汉朝国运初兴,平时老耽酒。

沉思欢乐聚会处,恐怕做穷困老人。

* 此部分翻译来自Baidu,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ù huái yī shǒu cǐ yǐ xià zì zéi zhōng cuàn guī fèng xiáng zuò
述怀一首(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

qù nián tóng guān pò, qī zǐ gé jué jiǔ.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jīn xià cǎo mù zhǎng, tuō shēn dé xī zǒu.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má xié jiàn tiān zǐ, yī xiù lù liǎng zhǒu.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cháo tíng mǐn shēng huán, qīn gù shāng lǎo chǒu.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tì lèi shòu shí yí, liú lí zhǔ ēn hòu.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zhài mén suī dé qù, wèi rěn jí kāi kǒu.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jì shū wèn sān chuān, bù zhī jiā zài fǒu.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bǐ wén tóng lí huò, shā lù dào jī gǒu.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shān zhōng lòu máo wū, shuí fù yī hù yǒu.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cuī tuí cāng sōng gēn, dì lěng gǔ wèi xiǔ.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jǐ rén quán xìng mìng, jǐn shì qǐ xiāng ǒu.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qīn cén měng hǔ chǎng, yù jié huí wǒ shǒu.
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zì jì yī fēng shū, jīn yǐ shí yuè hòu.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fǎn wèi xiāo xī lái, cùn xīn yì hé yǒu.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hàn yùn chū zhōng xīng, shēng píng lǎo dān jiǔ.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chén sī huān huì chù, kǒng zuò qióng dú sǒu.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