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见松雪”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了了见松雪”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过华阴》

"了了见松雪"平仄韵脚

拼音:liǎo liǎo jiàn sōng xuě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九屑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过华阴

王昌龄 唐朝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

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诗词解读

过华阴翻译、赏析和诗意

《过华阴》

云起太华山,

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

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

窅映转奇绝。

欣然忘所疲,

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馀里,

出关玩新月。

何意昨来心,

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

何以肆愉悦。

中文译文:

云起太华山,

云山互相明灭。

东峰初显景象,

清楚可见松树的雪。

我这寄居异乡的人,

在这幽静之处感到无限安放。

幽静的景色渐渐变得奇特绝伦,

我欣然忘却了身上的疲惫,

永远向往并且不停地吟唱。

过了一夜又一夜,

离开边关玩赏着新月。

我曾经有急迫的心情,

但在见到这美景后心情却改变了。

人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为何不能放肆地享受愉悦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华阴山上的游历之景。诗人通过描绘华山云起、山光交替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在异乡所感受到的宁静与安放。诗人深深地被华山的景色所吸引,他欣然忘却了身上的疲惫,并且永远向往,不停地吟唱。尽管诗人百馀里外过了一夜,乘着新月离开了边关,但他的心情已经改变了。诗人通过描述这一过程,表达了对人生常常变幻莫测的态度,以及对可以肆意享受愉悦的渴望。整篇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描绘诗人自身的心境和思考,体现了唐代诗人独具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自然的敏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王昌龄 (共210首诗)

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