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齿三十六”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叩齿三十六”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晨兴》

“叩齿三十六”的上一句是:起坐兀无思

“叩齿三十六”的下一句是:何以解宿斋

晨兴

白居易 唐朝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诗词解读

晨兴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晨兴》

宿鸟动前林,

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

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

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

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

一杯云母粥。

中文译文:

夜宿的鸟儿在林间鸣叫,

晨光照耀着东屋。

铜炉中加添早香,

细纱笼里的残烛熄灭。

头脑逐渐清醒,微风吹拂舒缓疲劳,

眼睛满足于刚刚醒来的睡眠。

坐起身来,内心空灵无所思,

用牙齿敲打三十六次。

如何解除早晨的茅屋清净,

只需一杯用云母熬制的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白居易创作的作品,描绘了一个清晨醒来的场景。诗人在黎明时分感受到自然与人生的交融,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宁静、朴素的生活情趣。

诗的开篇,宿鸟鸣叫,整个林间被清脆的鸟鸣声所充满,展现了大自然在早晨中的活跃与生机。

接着,诗人描述了晨光照耀着东屋,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描绘了清晨在家中点燃香炉,用香气来增添屋内的宜人氛围,同时吹灭燃烧残余的蜡烛,象征着夜晚的结束和新的一天的开始。

接下来,诗人描述自己从睡梦中逐渐清醒,微风轻拂使他感到疲劳得到缓解,双眼在刚醒来的状态下仍然有些困倦。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清晨醒来时的无所思绪,内心空灵无所牵挂的状态。他用牙齿轻轻敲击三十六次,也许是一种冥想或自我调节的方式。

最后两句"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则描绘了诗人在清晨时分,解除宿舍的寂静,享用一杯云母粥,以简单的生活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整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清晨宁静、朴素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融合的感悟。展现了一种简约、宁静和恬淡的生活情趣,在繁忙的世界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共2741首诗)

元白,刘白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