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草木长”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空山草木长”出自宋朝诗人白玉蟾的《秋宵辞》

秋宵辞

白玉蟾 宋朝

长天与远水,极目烟冥茫。

暮鸿孤悲鸣,霜林万叶黄。

倚松望翠微,数点寒萤光。

吾非长夜魂,堕此寂寞乡。

衷情凭谁诉,空山草木长。

诗词解读

秋宵辞翻译、赏析和诗意

《秋宵辞》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白玉蟾。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长天与远水,极目烟冥茫。

暮鸿孤悲鸣,霜林万叶黄。

倚松望翠微,数点寒萤光。

吾非长夜魂,堕此寂寞乡。

衷情凭谁诉,空山草木长。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之情。诗中以长天、远水、烟雾笼罩的景色为背景,诗人借助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赏析:

诗词以秋夜的景象为背景,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情。长天与远水、极目烟冥茫,给人以深远的视觉感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苍茫的氛围。暮鸿孤悲鸣,霜林万叶黄,描绘了鸿雁的哀鸣和秋叶的凋零,增加了诗词的忧伤色彩。

诗人倚松望翠微,数点寒萤光,借助倚树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凝望和对寂寞的思考。寒萤的微光在夜晚的荒山中点点闪烁,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强化了秋夜的寂寞之感。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痛苦和无处诉说的困境。诗人表示自己并非长夜的魂魄,却陷入了这个寂寞的乡间,无法将自己的真情告诉他人。空山草木长,意味着无人可倾诉,只有大自然作为永恒的见证。

总体而言,《秋宵辞》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感,展示了对自然的凝望和对生活的思考。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勾勒出秋夜的苍凉和诗人的情感,给人以深入思考和感受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白玉蟾 (共1211首诗)

白玉蟾(1194-1290),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

诗句推荐